魯山鄧小平舊居
位于魯山縣辛集鄉程西村的豫西整黨會議舊址
□本報記者張建新
一座歐式風格的青磚小樓坐落在魯山縣委大院之內,初冬的陽光為小樓鑲上了金邊,熠熠生輝。小樓門匾上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軍事委員會原副主席劉華清題寫的“豫西革命紀念館”7個燙金大字?,F在,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月20日上午,記者來此感受70多年前的革命歲月。
“挺進豫西逐鹿中原勢如破竹追窮寇盡收北國,決戰淮海飲馬長江壯若卷席殲余頑一統金甌?!边@是紀念館大門兩側的楹聯,為全國婦聯原副主席、中共河南省委原副書記李寶光同志所題。她的丈夫是著名的“兩彈一艇”元勛劉杰同志,曾任原國家二機部部長,河南省委原第一書記。這對革命伉儷都曾在魯山戰斗、生活過,與這里結下了不解之緣。
來到紀念館二樓,東南角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擺放著木床、木椅等幾件漆色斑駁的老家具,一部手搖式電話擺在床邊條幾之上,仿佛正在等待前方戰場的消息。當年,鄧小平同志曾住在這間房屋里,運籌帷幄中原解放戰爭。
據魯山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于慶彬介紹,1947年6月,國民黨部隊雖然在裝備上和兵員上仍占優勢,但有生力量已經受到嚴重打擊。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毅然指揮劉鄧大軍于是年8月躍進大別山,陳謝兵團挺進豫西,拉開了戰略大反攻的序幕。同年9月,華東野戰軍越過隴海鐵路南下。至此,三路大軍形成中央突破,兩翼牽制,互為掎角的態勢。
陳謝兵團挺進豫西后,迅速殲滅了豫西之敵的有生力量,接連解放了豫西諸縣,開辟了豫陜鄂解放區。1947年11月,魯山縣解放,豫陜鄂邊區后方工作委員會即進駐縣城,并在魯山建立了豫陜鄂邊區后方司令部及豫陜鄂邊區行政公署,下轄8個地委、8個專署和8個軍分區及51個縣級人民政權。1948年4月,劉鄧大軍撤離大別山,師出豫西同陳謝兵團和華東野戰軍會師。6月,撤銷豫陜鄂邊區建制,在魯山縣建立中共豫西區黨委、豫西行署和豫西軍區,下轄6個地委、6個專署、6個軍分區。1949年2月,豫西區建制撤銷,在魯山縣宣布成立中共河南省委。
豫陜鄂邊區及豫西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駐魯山期間,魯山縣是豫陜鄂邊區及豫西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領導全區開展組織建設、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武裝建設和軍事活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領導人,多次在魯山主持召開重要會議,魯山在全國解放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座小樓也是豫陜鄂前后方工作委員會舊址。
1948年4月25日,在魯山召開的豫陜鄂前后委聯席會議上,鄧小平作了《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的重要報告。報告敏銳洞察并正確解決了事關推進人民解放戰爭勝利進程的軍隊建設、黨的建設問題,客觀論述了市場與政治、經濟、人民生計的關系,以及保護發展市場的政策策略。在此基礎上通過以后幾十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理論。報告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同志深邃的政治智慧、一往無前的革命堅定性、一貫的求實作風、一心為民的高尚品格。
1948年1月,中共豫陜鄂邊區后方工作委員會為了及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報道解放戰爭的勝利消息,籌辦了《豫陜鄂日報》。1948年6月,隨著豫陜鄂邊區的黨、政建制取消,中共豫西區委員會、豫西區行政主任辦公室的建立,《豫陜鄂日報》更名為《豫西日報》,由毛澤東同志題寫了報頭。1948年7月1日,《豫西日報》正式創刊。報紙為四開四版,發行量為20000份。創刊號上,劉伯承親筆題詞:“通過群眾路線,實現正確政策”。1949年3月8日,豫西日報社遷至開封,后與開封日報社合并為河南日報社。
六旬老漢身居山林 為烈士守靈十余年
豫西革命紀念館
□本報記者張建新
范欽憲這個名字在魯山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事跡不僅感人,更代表著當代人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對革命精神的傳承。
11月20日下午,記者驅車40多公里山路,從魯山縣城來到團城鄉。這里位于深山區,初冬時節,漫山遍野的樹木開始凋零,顯出幾分蕭瑟。
“走,我帶你們上去看看?!?6歲的范欽憲穿著薄襖,戴著眼鏡,說話沉穩,給人感覺像是一位退休老教師,但他其實是一名焊工。
走了大約300米山路,烈士陵園逐漸從郁郁蔥蔥的山林間顯現出來。推開鐵門,陵園內松柏蒼翠。這里安葬著32位革命烈士。
1944年,由于日軍的燒殺搶掠,范欽憲的父母從魯山縣董周鄉白廟村逃荒要飯到團城鄉一座小廟里生活。團城鄉解放后,范欽憲家里分到了土地、房屋,解決了溫飽。父母從小就教育他不能忘本,范欽憲聽在耳里,記在心里,從中學畢業后,就堅持為烈士掃墓。
團城曾經是解放戰爭和剿匪戰爭的激烈戰場,不少革命戰士犧牲在這片熱土上。由于受戰爭年代的條件限制,這些烈士的遺骨多葬于荒山野嶺,歷經風雨剝蝕,不少墳墓已成孤丘。對此,范欽憲內心十分不安,重新安葬烈士遺骨就成了他的一大心愿。
2006年,范欽憲開始對烈士的事跡和墓地分布進行走訪調查,歷時兩載終于弄清了19名烈士的生平事跡和墓穴分布。他把自家的一棵大桐樹伐掉做了19口小棺材,翻山越嶺把19名烈士的遺骨逐一起出,重新裝殮后安葬在團城烈士陵園里。隨后,他又購買了100多棵柏樹植于陵園內,從一里多外的河中挑水澆灌。2008年,范欽憲在烈士陵園東墻外搭起幾間板房,把家安在了這里,義務擔負起守護陵園的任務,這一干就是11年。
走在陵園內,范欽憲為我們講述烈士生前的英勇事跡?!靶烀髁沂烤土x后,他的妻子和兒女都未能幸免?!狈稓J憲介紹,徐明烈士是中共地下黨員,1949年2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抓獲,綁在兩棵大樹上,任憑嚴刑拷打,始終保守黨的秘密,后被折磨致死。徐明烈士的大兒子被敵人推下山崖,妻子被槍打死,襁褓中的幼女被摔死,全家人無一幸免。說到此,范欽憲的眼眶濕潤了。
夕陽的余暉灑在烈士墓碑之上,范欽憲俯下身子,用衣袖將墓碑上的塵土和落葉拭去。
傳承紅色基因 做好致富文章
本報記者張建新
豫西整黨會議紀念館位于魯山縣城東13公里的辛集鄉程西村,原為程氏祠堂。1948年9月13日至10月25日,中共豫西區委員會擴大會議(整黨會議)在這里召開。出席會議的主要有中共中央中原局主要領導、豫西區黨政軍主要領導及廣大干部。10月15日,鄧小平到會傳達了中央九月會議精神,并針對整黨工作作了重要報告。
時光荏苒,71年過去了,豫西整黨會議紀念館內還保持著原來的陳設,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正奔走在康莊大道上。
“買葡萄,去辛集?!痹谄巾斏绞袇^生活的人都知道,辛集鄉近些年大力發展葡萄種植,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之鄉”。
近年來,辛集鄉依托牛郎織女文化名片優勢,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發展,鼓勵和支持群眾大力發展葡萄種植。在全鄉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該鄉葡萄種植規模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萬余畝,年產值超億元,已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為進一步打造辛集葡萄品牌,助推辛集鄉脫貧攻堅事業,夯實鄉村振興基礎,辛集鄉連續三年舉辦葡萄采摘節活動,豐富當地的文化生活,吸引客商前來采購葡萄,增加群眾收入。
2006年,辛集鄉被認定為無公害產品產地,2012年成為全省科普示范基地之一,2013年8月榮獲原國家農業部“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稱號。辛集鄉葡萄也早在2007年就被原國家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
目前,該鄉有26個行政村種植葡萄,其中16個行政村大面積、連片種植,總面積達1.3萬余畝,最高畝效益近2萬元,年產值超億元,有1800多戶農戶通過葡萄種植脫貧致富。
本版圖片均為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冰珂攝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榮獲2021年度全省平安建設考評“優秀”等次
河南省平安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發《關于2021年度全省平安建設考評情況的通報》。深入貫徹落實全省平安建設工作部署。堅持把平安建設作為重點工作。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召開會議 貫徹落實省委關于省直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部署要求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召開干部會議。傳達貫徹省委關于省直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部署要求。推動黨史史志工作高質量發展。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劉漢征出席會議并講話。
中共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在會議室組織開展黨史業務專題培訓會。市委黨史研究室全體干部參加了培訓會。對于基層黨史干部做好黨史正...
學習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傳達學習了省委書記樓陽生在河南省省直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部分新組建事業單位和企業集團集中揭牌儀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研究室召開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追責問責案件以案促改專題民主生活會
特大暴雨災害追責問責案件以案促改專題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按照會議主題和六個方面要求分別對照檢查。會議對做好以案促改。不斷提高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和應急處突的工作能力。
省委黨史研究室召開年度重點工作推進會。錨定工作目標、緊盯工作任務。機關黨建、黨史業務、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扎實開展、有序推進、成效明顯。確保年度各項重點工作高質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