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太行一路向南,在晉冀豫交界處造就了一段峻奇險絕的“北雄風光”,卻也因太過壁立刀削、阻隔交通,被畏為險途。悠悠千百年,巍巍太行與愚公移山結下不解之緣,上個世紀中期,又誕生了“人工天河”紅旗渠。林縣人民懷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心和“引漳入林”的夢想,在太行山上鑿崖填谷,削平山頭,架設渡槽,鑿通隧洞,終于成渠,全長一千五百公里。紅旗渠蜿蜒盤旋,漳河水越嶺翻山,在分水嶺分作三條干渠后,四散為千萬條支渠、斗渠和毛渠,潤澤渴望的莊稼,染綠蒼黃的山林。
我每每探訪紅旗渠,靈魂都受到難以言喻的震撼。當我在山下仰望,山腰間那一段段渠身巨龍般隱伏于密林,胸中油然升騰起敬意。當我伏下身子,雙手觸摸那一方方質地厚實、緊緊相依的渠石,禁不住屏住了呼吸。當我仔細辨認嵌于渠岸的石柱上模糊的“承建”字樣,頓時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這一刻,青山不語,大地低伏,我卻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紅旗招展,聽到了千萬人聲響徹寰宇。
這是一條英雄筑就的渠,這是勇氣和智慧締造的奇跡。
林縣自古有滄桑斑駁的歷史人文印跡。而有三條渠、三個人,在當地人的記憶里分外清晰。第一條叫天平渠。元時任知州的李漢卿牽頭修筑,引天平山清流緩解當地干旱缺水,雖只牽涉十幾個村莊的人畜飲水問題,卻也給后人以啟迪。第二條叫謝公渠。明朝萬歷時任知縣的謝思聰親自組織官民出錢出力修筑,引洪谷山泉出山,解決沿渠四十多個村莊的人畜用水和灌溉問題。
第三條就是紅旗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各地大興農田水利建設,林縣也陸續建成了弓上水庫、南谷洞水庫等水利設施。1958年大旱,境內河流和新建水庫干涸見底,縣委書記楊貴等人在深入考察基礎上,提出“引漳入林”的創造性設想,得到河南、山西兩省省委大力支持。經過十年苦干,紅旗渠屹立太行,漳河水穿山而來,徹底改寫了林縣干旱缺水的歷史。時至今日,林縣人民仍然親切地稱呼楊貴為“老書記”。
歷史反復證明,誰能急老百姓之所急,干實事、謀實績,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庇腥顺鹆穗娪啊都t旗渠》里的歌曲,我沉浸其中有所思。為什么這一奇跡會發生在這里?是什么讓原本沉默的山民迸發出氣壯山河的豪邁勇氣?又是誰使了什么手段,讓滔滔的漳河水乖乖聽話,一個山上流淌一個山下東去?巍巍南太行,蒼茫黃土地,不知能否解答我的問題。
林縣地處南太行,北臨漳河,西倚太行,南通河洛,東望平原,是黃土高原東出和北上華北平原的必經之路。山左山右、大河上下的文化交流深入,中原文化的智慧包容、三晉文化的務實求新、燕趙文化的慷慨豪氣,在南太行激蕩交融,孕育了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愚公移山精神,也形塑了當地人倔強、隱忍、樸實的秉性氣質。這些鮮明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質千百年來隱伏于當地人身上,最后在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得以彰顯。
林縣是革命老區,經受抗戰和解放戰爭洗禮,是太行山前堅強的紅色堡壘。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一批優秀林縣兒女如谷文昌逐漸成長起來,在林縣全境解放后,又積極加入南下支隊解放東南建設東南。他們中有的犧牲,有的扎根基層,身上體現出來的忠誠、勇敢、堅韌、奮斗、奉獻的精神與紅旗渠精神一脈相承。楊貴等從戰爭中走來的黨員干部,不計個人得失,堅持實事求是,不跟風不虛報不唯上,為紅旗渠的上馬積累了寶貴家底。他們的氣質做派與谷文昌同源同根,自覺做到了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革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革命也激發了當地干部群眾骨子里的倔強、勇敢,點燃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豪情,最后融聚成“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偉力。
我仔細翻閱相關資料,對紅旗渠有了更深認識。上世紀六十年代,工程技術條件落后,僅靠人力、炸藥和簡陋的工具,在絕壁懸崖下一錘一釬劈山修渠,施工之難、工程量之大難以想象。在紅旗渠紀念館,穿行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我真切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含義。紅旗渠動工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上級無力支持地方建設,林縣黨委政府不等不靠迎難而上,“自力更生是法寶,眾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造”。如此浩大的工程,當年貧窮的林縣人民是怎樣“自行解決”的呢?一張張圖片,一段段影像,一個個實物,一行行文字,為我們再現了當年的感人場景。全縣五十萬人口,先后有三十多萬人上山參加過修渠。人們住石崖、宿山洞、吃粗糧,劈山造渠不休不止,其斗志之昂揚、決心之頑強,令人肅然起敬。渠一修就是十年,其間全縣所有干部甚至每月從二十九斤口糧中擠出兩斤支援修渠,連縣委書記楊貴也曾經餓著肚子暈倒在工地。這樣的自力更生,如何不震撼?這樣的艱苦創業,誰見了不動容?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背后,閃耀著人民群眾創新創造的光芒??偢汕那椎椒炙畮X七十多公里,落差僅有十多米,且渠線全部位于懸崖峭壁上,測量和施工精度要求很高。吳祖太作為技術員,帶著一批邊學邊干的“土專家”,使用僅有的一臺簡陋的測量儀器,居然成功地完成了這一技術挑戰,令人驚呼。為解決總干渠與濁河交叉的矛盾,別出心裁設計建造了一個“壩中過渠水,壩上流河水”的空心壩,讓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園渡槽時發明了“簡易拱架法”,設計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過渠水、槽上能行車”的“桃園渡橋”,構思巧妙;山上壘砌渠墻需要大量物料,僅靠人拉肩扛效率低下,于是土法上馬空中架起“空運線”,把石灰、沙、水等從山下直送山上工地;開渠鑿洞挖出了大量渣石,于是變廢為寶沿渠修建道路,既不使廢渣壓地,又可以渠帶路、以路帶林,兩全其美;緊挨著工地露天明窯燒石灰,不僅滿足了砌渠所需,還提高功效、節約成本、節省運力。依靠勤勞智慧的雙手,這些平凡的人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留下的豈止是一條物理意義上的渠?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2日 24 版)
中共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在會議室組織開展黨史業務專題培訓會。市委黨史研究室全體干部參加了培訓會。對于基層黨史干部做好黨史正...
學習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傳達學習了省委書記樓陽生在河南省省直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部分新組建事業單位和企業集團集中揭牌儀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研究室召開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追責問責案件以案促改專題民主生活會
特大暴雨災害追責問責案件以案促改專題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按照會議主題和六個方面要求分別對照檢查。會議對做好以案促改。不斷提高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和應急處突的工作能力。
省委黨史研究室召開年度重點工作推進會。錨定工作目標、緊盯工作任務。機關黨建、黨史業務、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扎實開展、有序推進、成效明顯。確保年度各項重點工作高質量開展。
廣大黨員主動向居住地所在社區報到。協助社區參與居住地疫情防控工作。為社區疫情防控工作貢獻了一份力量。號召廣大黨員把志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