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在發展目標上,經歷了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再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等重大戰略轉型;在著力點上,經歷了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為經濟建設服務”到“注重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再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升文化軟實力”等一系列重要調整,文化建設不斷取得重大進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黨的十九大在此基礎上,又有了一些新的重大判斷和深化。以十九大報告中關于過去五年的文化成就部分為切入點,可以看到其涵蓋的內容比以往要豐富得多,最主要的亮點成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人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弘揚、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大幅提升和文化自信的不斷彰顯。本文試對此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作一些探討。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人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在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復雜背景下,在中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緊迫性。
早在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我們黨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任務,明確這一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提煉和概括出簡明扼要、便于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鮮明地提出“三個倡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頁。)。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這是我們的興國之魂,也是中國夢的精髓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能否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保ㄖ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06頁。)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等。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堅定不移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4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印發《關于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2017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重要立法宗旨之一,并貫穿通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部門積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開展了一系列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包括:努力找準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在細、小、實上下足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春風化雨,化作人民的自覺遵循。發揮榜樣的力量,以身邊人教育身邊人,道德模范、英雄模范、勞動模范、重大典型、最美人物、身邊好人、凡人義舉,樹立起新時代中國人的高貴品格,推進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風氣。靈活運用各種平臺,創新載體創新設計,讓核心價值觀在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和學生守則中,在升國旗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中,在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的紀念活動中,在電影、電視、戲曲的鏡頭和唱腔中,在微博、微信、微視、微電影中,自覺地傳遞著懲惡揚善的正能量,塑造著激濁揚清的良好社會氛圍。(參見姜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綜述》,《經濟日報》2016年1月5日。)經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成為凝心聚力的社會新風尚,為更好地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弘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轉型,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嚴峻的考驗。海外新儒家及大陸新儒家為抵制西方文化的入侵,堅持保守主義文化派立場,鼓吹文化復古主義,主張恢復儒教功能,回歸儒家道統等。同時,伴隨著中西文化日益頻繁的交融交鋒,各種錯誤思潮互相勾連,試圖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搞亂人們思想。面對文化領域復雜紛繁的局面,我們黨堅決抵制和批判錯誤社會思潮,強調弘揚中華文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新定位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坐標,為其傳承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使之成為加深民族記憶、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彰顯文化自信,從而堅定走中國道路的精神紐帶和道德滋養。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張爍、鞠鵬:《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活動 為實現中國夢凝聚有力道德支撐》,《人民日報》2013年9月27日。)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更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4年9月,他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會上強調:“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強調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并提出一系列相關重點任務和措施(參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人民日報》2017年 1月26日。)。
此后,相關部門開始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國民禮儀教育,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實施傳統戲曲振興工程、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中華老字號保護發展工程、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將傳統文化標志性元素納入城鎮化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加強對傳統歷法、節氣、生肖和飲食、醫藥等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實施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傳統體育,培育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傳統休閑文化等。當前,中山慈善萬人行、七夕秦皇島中華愛情主題活動、福州兩岸壘塔比賽、運城德孝文化進基層……成為傳承中華文化、建設精神文明的一個個響亮品牌 (參見單長虹、孫茜、周瑋:《服務群眾 創建惠民》,《人民日報》2015年2月26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一大批優秀原創節目的熱播。這類節目引發了“國學熱”,看后令人感觸頗深:一方面,選手們朗朗地吟誦出美妙的古典詩詞,感覺他們是那么優雅、從容、自信,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吧!另一方面,觀眾們紛紛感嘆說,古典詩詞之美在當下依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具有如此無可限量的、獨特的審美潛力。經過努力,培育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挺立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文化實踐正在不斷拓展,彰顯自身理念風范、民族創造、價值內涵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發展主題已經形成。
三、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大幅提升
一國文化要想在世界上贏得一定的話語權、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就不能閉關自守,而必須走出去,讓世界了解和認同自己。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理性認識逐步加深,同時“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不絕于耳。所以,要做好對外宣傳工作,講好中國故事,使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走向世界。自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任務以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開始加快,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特別是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部門立足于民族文化自信,搭載文化產業發展快車,著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大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統籌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加快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對外文化交流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不斷拓展,文化交流活動豐富多彩。
主要的成果體現在:一是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對外文化工作的影響覆蓋全球?!读暯秸勚螄碚吩诤韧庖呀洶l行625萬冊。中國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95所孔子學院和10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成功啟播。人民日報社實現主要英文社交媒體平臺全覆蓋。近5年間新華社稿件被引用總量達10733次,在世界主要通訊社互引統計中位居榜首。中央電視臺海外頻道用戶達4億戶。 (參見《千帆競發浪潮涌 百舸爭流正逢時》,《光明日報》2017年5月12日。劉陽、鄭海鷗:《堅定文化自信 開創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新景象》,《人民日報》2017年7月24日。)二是圍繞“一帶一路”大力開展對外文化工作。開創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品牌活動。努力推進政府間文化交流、社會和民間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加強品牌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交流項目。2016年,文化部出臺《“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使得與沿線國家開展交流的機制化水平不斷提升。三是對外文化工作內涵不斷豐富與深化。中俄、中美、中歐、中阿、中非等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向更高層次發展。通過搭建深層次思想對話平臺,促進了中外智庫和學界交流,一支對中國友好的國際“中國學”隊伍正在逐漸形成。四是對外文化貿易體系逐步建立。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更加多元豐富,民營資本開始成為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力量。2016年,中國文化產品出口額786.7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較之2012年增長18.6倍;圖書版權輸出1萬種,輸出和引進品種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6年的1∶1.6。2016年,中國電影海外銷售收入為38.25億元,是2012年的3.6倍。(劉陽、鄭海鷗:《堅定文化自信 開創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新景象》,《人民日報》2017年7月24日。)這些使得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大幅度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大幅度提升。
四、文化自信的不斷彰顯
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我們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關于“文化自信”的說法,在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已經提出。十八大報告在對文化建設進行部署這部分收尾處強調:“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6頁。)可以看出,“文化自信”當時還主要是對文化工作的要求。
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彰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文化自信的戰略意義和歷史價值日益凸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等地考察工作時,進一步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角度,強調要有文化自信。這樣,文化自信就成為對全黨全社會特別是對廣大黨政干部的要求了。再往后,如在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35頁。)。2016年5月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頁。)這里強調了“說到底”,用了三個“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把“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完整地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四個自信,積極引導國人開眼看世界,克服崇洋心理、弱國心態,在比較中認清中國的優勢和特色,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從而將原來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改為了“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再到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6處提到“文化自信”,而且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之一,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的組成部分。
顯然,后面強調的“文化自信”,已經不全是與政治、經濟并列的那個文化的自信了。文化的涵義更加接近于文化哲學、文化人類學中的定義,那就是文化是歷史地凝結而成的一種具有超穩定結構的行為模式或生存方式。
從上面粗略考察中,可以體會到“文化自信”經歷了三次變化:一是對象上,從對文化工作的要求轉為對全黨全社會各項工作的要求;二是內涵上,從原來文化工作者從事的文化,或者說也包括思想觀念層面的文化,轉變為滲透和貫穿在我們的道路、理論和制度,乃至其他一切生產生活中的具有行為模式、生存方式意義上的文化;三是地位上,從原來的一種號召和提倡,上升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即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的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談論“文化自信”,不少談的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正確的,但還不夠。我們不能忽略,“四個自信”前面是冠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即道路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那么,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呢?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保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頁。)“源自于”“熔鑄于”“植根于”,這幾個詞用的非常之鮮明有力量:“源自于”,表明歷史源流?!叭坭T于”,表明時代精神?!爸哺凇?,表明生命力。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文化的積淀、傳承與創新、發展,更來自于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來自于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站立在九百六十萬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保ā妒舜笠詠碇匾墨I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699頁。)所以,我們要全面地認識文化自信,不僅要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關注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要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還總結了“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藝創作持續繁榮”“互聯網建設管理運用不斷完善”等突出成就??偟目?,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取得的最為重要的成就,就是不斷鞏固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從而為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當今時代,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同發展道路和文化價值的博弈更加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而且中國處于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多發頻發,潛在挑戰和困難更加凸顯。這種情況下,如何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繁榮興盛,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豐厚道德滋養,并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統籌推進等任務還任重道遠?;仡櫄v史,我們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文化發展道路,面向未來,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ū疚淖髡咧醒朦h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原載:《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6期
中共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在會議室組織開展黨史業務專題培訓會。市委黨史研究室全體干部參加了培訓會。對于基層黨史干部做好黨史正...
學習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傳達學習了省委書記樓陽生在河南省省直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部分新組建事業單位和企業集團集中揭牌儀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研究室召開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追責問責案件以案促改專題民主生活會
特大暴雨災害追責問責案件以案促改專題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按照會議主題和六個方面要求分別對照檢查。會議對做好以案促改。不斷提高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和應急處突的工作能力。
省委黨史研究室召開年度重點工作推進會。錨定工作目標、緊盯工作任務。機關黨建、黨史業務、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扎實開展、有序推進、成效明顯。確保年度各項重點工作高質量開展。
廣大黨員主動向居住地所在社區報到。協助社區參與居住地疫情防控工作。為社區疫情防控工作貢獻了一份力量。號召廣大黨員把志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