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縣豫西革命紀念館:豫西革命紀念館(豫陜鄂前后方工作委員會舊址)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城的縣委大院,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4′,北緯33°50′。紀念館布置在原基督教牧師住宿的小樓(簡稱牧師樓)內外。牧師樓始建于1891年,由挪威國人傳教到魯山縣建造,具有西歐建筑風格,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外部結構雄偉,內部設計精巧、莊嚴肅穆、美觀大方,已歷經121年,依然非常堅固,是今存西洋建筑的活標本,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1947年11月魯山解放,傳教人員相繼離去,此樓為豫陜鄂行政公署及豫西行政公署辦公處。1948年4月至10月,原中原局領導人鄧小平等同志曾在此居住、辦公,并多次在魯山縣召開會議,運籌帷幄中原解放戰爭的重大決策。1948年4月25日,鄧小平同志曾在此樓房西南的福音堂(當年的基督教教堂)召開了豫陜鄂前委和后委聯席會議,并做了《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的報告(簡稱鄧小平魯山報告),由于鄧小平同志在此報告中以魯山縣西關街上的小市場為參照,提出了在廣大解放區開展市場經濟、鞏固解放區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為中原解放區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意義。鄧小平的這一報告,1987年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冷溶主任深入調研,認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并經鄧小平本人選定,于1988年收入《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引起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幾年來,經過中央、省、市有關部門專家的研討,基本形成了“鄧小平早期市場經濟理論在魯山萌芽”的論斷。
2002年,魯山縣委、縣政府把牧師樓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和開發,2004年2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同志題寫了“豫西革命紀念館”館名,2004年8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2006年元月,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也為其題名“魯山鄧小平舊居”。紀念館總面積1200㎡,展廳面積320㎡,是一座革命歷史類博物館。展出了鄧小平同志在魯山、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魯山、魯山縣早期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魯山的革命活動和魯山發展新面貌等圖片、文字資料、實物1400多件(幅),展廳內制作有大型魯山縣地形地貌沙盤,設置有電視等現代化展示媒體。自2004年8月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參觀學習者120多萬人次,先后有32家單位將該館命名為各種教育基地,充分發揮了政治教育和文化宣教作用。
2005年,豫西革命紀念館被納入《2005—2010年河南省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實施綱要》,確定為河南省首批重點建設的26個紅色旅游經典景點之一;2006年8月,被河南省政府批準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豫西革命紀念館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舉辦。站位新起點、聚焦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高東海出席會議。集中展示...
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組織黨員干部到鄭東新區龍湖外環紅色主題公園參觀。在黨的重大節日來...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李海民到信陽調研“凈展”行動開展情況
了解紅色紀念場館建設、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和常態化、長效化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情況。在全省黨史教育基地中開展。黨史教育基地在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中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紅色文化論壇暨大別山精神研討會在金寨干...
劉漢征代表研究室向調研組介紹了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機構改革情況。一要從隊伍上高度重視機關黨建工作。做好機關黨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