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春出生于濮陽縣五星集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是一位優秀共產黨員。193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濮陽中心縣委書記、豫北地委書記、冀魯豫區黨委宣傳部長、平原省紀委書記、華北局紀委副書記、中紀委專職委員、河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劉晏春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不僅自己生活簡樸、廉潔奉公,對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更是嚴教育、高要求。
1960年,劉晏春率領省委工作組到濮陽整頓干部作風??h委認為省委常委來了,又是老鄉親、老同事、老上級,想備些酒菜招待一下。劉晏春則嚴厲地提出批評:“我還是當年的老脾氣,愛吃紅薯,弄點岳村的紅薯就行了?!鄙酝A艘粫?,他又語重心長地告誡縣委一班人:“濮陽是個老區,建黨幾十年了,工農業生產雖然有些發展,但進步步子不快,群眾生活還沒大的改善?,F在自然災害還沒有渡過,我們一桌菜,群眾就是幾鍋飯,共產黨的干部可不能那樣搞特殊呀!”幾句話說得大家心悅誠服。一次,有位中央領導同志來鄭州視察工作,順便到劉晏春家坐坐。中午,他用綠豆面丸子和紅薯招待客人。那位領導高興極了,連聲說:“好,好!在你身上還保持著老八路的作風??!”劉晏春也風趣地說:“我的胃口怪,老覺著家常飯好吃,也覺著讓別人吃家常飯痛快!”那位領導津津有味地吃著,樂呵呵地說:“晏春哪,現在我們官做大了,一切都變了。有些人老想往我們嘴里抹蜜、澆油,這是‘喂’而遠之,鬧不好就喂懵了,可要當心??!”劉晏春也說:“我總是這樣想,千變,萬變,老八路的作風不能變!”
劉晏春家的一位保姆回憶說:他平易近人,生活簡樸。我做飯時,他通常站在跟前指導,提醒我不要浪費。有一次我擇菜,扔掉的多了,他一一撿起來,語重心長地說:“這菜來之不易啊,不能浪費。以前在舊社會連這也吃不上?!?/p>
劉晏春對自己的子女要求特別嚴格。在三年困難時期,學校的伙食辦得不好,孩子提出要回家吃飯,他堅決不許。他說:“干部的孩子不能搞特殊。學校的生活,人家能過得去,你們也能過。你們學校的生活比農村老百姓的生活不知好多少倍呢,不要不知足?!睘榱俗尯⒆觽凁B成艱苦樸素的習慣,他買來釘鞋工具,讓孩子修補自己的鞋子。節假日,他讓孩子每人拿一條麻袋,到馬路上掃樹葉、拾糞積肥,送到警衛連戰士種的地里。有時候學校放假時間很長,他安排孩子們到農村勞動,要求他們一定干好,不能給農民添麻煩。他常無限感慨地對孩子們說:“咱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我也是農民出身,我雖然參加了革命工作,當了干部,但是沒有農民給我吃、給我穿,沒有農民冒著生命危險掩護我,那我什么也干不成!你們是我的后代,也是農民的后代。要把農民當成自己的父母。父母生活好了,兒子才會高興,父母缺衣少穿,兒子怎么能獨自享福!”
劉晏春病重期間,他把孩子們叫到床前,囑咐道:“爸爸是無產者,一生干革命,沒有什么留給你們,只希望你們刻苦學習,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才!要記住,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做人民的兒子,千萬不要當人民的老爺!”
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留給孩子們的唯一財富。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要比萬貫家業珍貴得多!它給子孫后代樹立了堅如磐石的精神支柱。有了這個精神支柱,就能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把整個身心獻給黨的革命事業。
?。ㄌ评剿鸭恚?/p>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舉辦。站位新起點、聚焦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高東海出席會議。集中展示...
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組織黨員干部到鄭東新區龍湖外環紅色主題公園參觀。在黨的重大節日來...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李海民到信陽調研“凈展”行動開展情況
了解紅色紀念場館建設、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和常態化、長效化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情況。在全省黨史教育基地中開展。黨史教育基地在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中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紅色文化論壇暨大別山精神研討會在金寨干...
劉漢征代表研究室向調研組介紹了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機構改革情況。一要從隊伍上高度重視機關黨建工作。做好機關黨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