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龍區孟軻鄉李家樓村,村民李捷三家的西廂房曾是鄧小平同志的居住地。鄧小平同志在李家樓村居住期間,組織召開了晉冀魯豫邊區參議大會,總結了全區減租減息、增資增佃斗爭工作,部署了發動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增產支前等工作。鄧小平同志只在這里居住了一個多月時間,卻給這里的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謹遵民俗、嚴于治軍、樂于待民的作風至今被傳為佳話。
“我住西屋就行了”
1945年春,鄧小平同志率北方局組織部部長劉錫五、宣傳部部長李大章等一大批領導及夫人卓琳等共計30多人,來到了李家樓村。當時,鄧小平同志的職務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主持八路軍總部工作,領導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黨政軍全面工作。
鄧小平走進李家小院時,戴頂舊軍帽,披件破大衣,穿雙土布鞋,很像一位普通的士兵。但他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剛毅有力的面容使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不是“兵”,是“帥”。
主人李捷三熱情地招呼:“官長,請往上房??!”
“謝謝!”鄧小平笑盈盈地說:“上房,是老百姓住父母、敬長輩的地方。我住西屋就行了?!?/p>
西屋,是兩間低矮的草房,兩扇舊式木板門,門楣低得出入碰頭。一扇寬不盈尺的條欞木窗,窗紙上面都是窟窿。草房是大通間,明間空空蕩蕩,暗間靠北墻放張木板床。床頭臨窗擱一張斑駁粗糙的兩斗抽屜桌。桌旁擺了幾條破舊木凳,這就是鄧小平辦公、休息的全部用具。就在這座簡陋的草房里,他天不亮就起床,有時接連幾個晚上都不休息,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人民軍隊愛人民”
一天傍晚,夕陽染紅了半邊天,李家樓村也披上了一層絢麗的彩衣。緊張工作了一天的鄧小平,走出房門,到村邊樹林里散步,迎面兩位擔水的老農氣喘吁吁地走過來。
“怪呀!”鄧小平有點詫異,關切地問:“后街沒有水井嗎?你們怎么跑這么遠去前街挑水?”“水井倒是有,就是井里的水……”一個老農想說又不好意思說,只是笑了笑,打了個手勢,挑起水走了。
鄧小平覺得事發有因,忙派人到群眾中了解情況。經過調查,發現事情是這樣的:村后街路南距李捷三家不遠的地方有一眼水井,在三面靠墻的旮旯里,由于年久失修,井口殘缺不全。有些戰士誤認為是茅坑,就在里面大小便。老百姓看見了,覺得是自己的子弟兵,也不好意思提意見,就悄悄地到前街挑水吃。
鄧小平知道原委后,立即召開干部戰士大會,組織大家重新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厲批評了犯錯誤的同志。并一再告誡:“我們是共產黨、毛主席領導的子弟兵,決不允許破壞軍民關系!為了挽回影響,我們要給群眾淘井!”會后,大家找桶的找桶,借繩的借繩,一齊動手淘井。不到半晌工夫,井里的臟水全提了出來,很快井底就冒出了新水。鄧小平高興地喝了幾口。村里的老百姓看到這情景,很受感動地說:“鄧書記治軍嚴明,真心實意對咱老百姓,真是人民的軍隊愛人民!”
“鄧書記幫俺寫團旗”
陽春的一天,驕陽融融,惠風徐徐,鳥兒爭鳴,花兒吐芳,李家樓這個百余人口的偏僻小村充滿了勃勃生機。兒童團長李金祥領著七八個十來歲的孩子,拿著一塊大紅布,興高采烈地說:“走!找鄧書記寫團旗去!”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嬉戲著跑向鄧小平的住處。
在大門口,警衛員小田攔住了他們:“鄧書記正在工作,不能打擾??!”
“打擾?書記早就約我們來找他玩呢!”
“玩?去別處玩,別在這里搗亂?!?/p>
門外的爭吵聲傳到了院內,鄧小平健步走出房門,一看是兒童團,忙給警衛員打了個手勢。對孩子們和藹地說:“請進,小客人!”
立刻,鄧小平的小房間就熱鬧起來。李金祥說:“鄧書記,鄧書記,請你幫我們寫面團旗吧?!薄皩?,對,寫面團旗”,其他孩子也七嘴八舌地附和著。
鄧小平爽快地說:“好,服從命令!”立刻拿起筆,不過好像又有所思。他轉身給大章說:“老李呀,你的字寫得比我好,你寫好了!”
大章沒有推辭,接過筆寫出了“兒童團”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從此,這面團旗成了李家樓兒童團革命的號角,革命道路上每前進一步,他們念念不忘的一句話就是:“鄧書記幫俺寫團旗!”
“卓姨給我白饃頭”
“娘!娘!”房主人李捷三的小女兒旭霞,一手舉著一個大白饃頭,一蹦三跳地跑進屋來,“卓姨給我白饃頭!”這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房主人李捷三夫婦就這么一個獨生女,四歲了,叫旭霞。意思是希望女兒似旭日,像朝霞,染紅天空,光照大地。夫婦倆十分疼愛旭霞,家境越是貧寒,生活越是窘迫,做父母的越想省下幾口好吃的給孩子。春節過后,家里的囤底光了,面缸凈了。地窖里的幾籃子紅薯成了寶貝,夫婦倆誰也舍不得吃一塊,都給旭霞留著。
這天,旭霞肚子餓了,捷三媳婦才從地窖里拿出幾塊紅薯。春天的紅薯貴似肉,尤其是放到了春天,更是水靈鮮艷,味道滋甜。拿著紅薯,這對心地善良的夫婦有了心事:自從鄧小平住到家里,待旭霞跟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不斷給孩子吃的,可咱拿啥回敬呢?想了想,他們揀了幾塊上好的紅薯,洗凈,擦干,叫旭霞用個小筐子端著給卓琳同志送去。
卓琳一看房東送來了紅薯,又喜歡,又為難,不要吧?辜負了房東的心意。收下吧?共產黨的干部咋能占群眾的便宜!
正在為難之際,鄧小平來了,他一看這情形,爽朗地說:“好辦!好辦!禮尚往來嘛!”卓琳一聽,忙用生活津貼買了兩個白饃頭,送給了旭霞。于是,就出現了故事開頭的一幕。
聽華龍區黨史地方史研究中心的同志介紹說,如今的李家樓村約有1100多人,村民人均年收入8000余元。目前,該村已被當地納入城中村改造范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村民們的居住環境會有更大的改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舉辦。站位新起點、聚焦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高東海出席會議。集中展示...
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組織黨員干部到鄭東新區龍湖外環紅色主題公園參觀。在黨的重大節日來...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李海民到信陽調研“凈展”行動開展情況
了解紅色紀念場館建設、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和常態化、長效化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情況。在全省黨史教育基地中開展。黨史教育基地在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中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紅色文化論壇暨大別山精神研討會在金寨干...
劉漢征代表研究室向調研組介紹了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機構改革情況。一要從隊伍上高度重視機關黨建工作。做好機關黨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