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九成
1934年隆冬的一天,21歲的張桂英帶著北方局的使命,收起齊耳短發,脫下妙齡女郎的艷裝,扮成一位地道的農婦,離開繁華的鬧市天津,返回闊別已久的故鄉濮陽。張桂英以機要秘書的身份,與直南特委秘書長王明扮做“夫妻”,住到了安陽市東南毛家莊仲元的兩間茅草屋里,建起了直南特委秘書處。
直南特委秘書處的工作既忙碌又艱苦。王明的公開身份是商人,自稱瓷器店老板,桂英自然成了老板娘。每天破曉,王明騎輛破破爛爛的自行車,后衣架上帶幾本賣不完的《馬可福音》、《路太福音》之類的“圣經”,以傳教、經商之名奔波于安陽、濮陽等地,搜集情報、散發傳單、發展組織,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桂英留在家里,桌上放著針線活和幾本《水滸傳》、《西游記》等古典小說,串門的鄰居來了就攀家常、做針線、讀閑書,走了就刻鋼板、印傳單、抄密件。此外,還要給王明洗衣服、曬被子,出門的時候送送,回來時接接,樣樣事兒都配合得天衣無縫。就連房東毛老漢及毛大媽、大嫂也從來未看出什么破綻。
桂英最麻煩的是那兩張床,最忌諱的是別人喊嫂子,可又無法回避。每天早晨,人不起床他倆就得起來,把兩張床并在一起,被子疊到一起,然后再布置一下房間,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夜晚人靜了,再把床分開,各自入睡,就這樣一直堅持了四年之久。一次,一位客人進門就祝福似地說:“生活挺幸福吧!”桂英的臉刷地紅到了耳根,心砰砰直跳。但她馬上抑制住這一切,微笑著說:“幸福!老弟請坐!”客人哪里知道,桂英還是一位純潔的姑娘。
在桂英和王明扮做夫妻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的幾年間,濮陽一帶的天災人禍極為嚴重,水、旱、蝗、湯年甚一年。反動官府橫征暴斂,地主豪紳加租增稅,廣大人民群眾在饑餓死亡線上掙扎,桂英和王明更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三天兩頭斷炊煙。有時下地剜野菜,有時去河里撈蛤蜊,肚子經常餓得咕咕叫。一月幾個錢的經費除了繳房租外,還得給地頭蛇保甲長送禮。哪里有錢顧及自己的吃穿!一年好賴算熬過去了,說話間到了除夕。那些喝飽了人民血汗的豪門大戶,張燈結彩,殺豬宰羊,飲酒做樂,好不痛快。就是平民小戶,也竭盡所有,美食一頓,合家團圓。然而,桂英和王明的“家”卻是另一番情景。兩間小房子空空蕩蕩,灶窩里沒個火星兒,米干面凈,什么油啦、鹽啦就更不用說了,東墻到“西山”,除了能找到些沙土之外,再也不見什么。桂英看著王明,王明看著桂英,4只眼睛呆癡癡的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幸好,墻上吊著的葫蘆頭里還有一碗豆子。桂英急忙取下來,用蒜臼搗成碎糝糝,做了一鍋“照人湯”,算是吃了一頓除夕飯。
這頓除夕飯雖然很寒酸,但在桂英和王明看來,勝過山珍海味。這不光是“餓了吃糠勝似蜜”之故,而更嚴重的還是他們心里明白,嚴冬過后就是春!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舉辦。站位新起點、聚焦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高東海出席會議。集中展示...
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組織黨員干部到鄭東新區龍湖外環紅色主題公園參觀。在黨的重大節日來...
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李海民到信陽調研“凈展”行動開展情況
了解紅色紀念場館建設、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和常態化、長效化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情況。在全省黨史教育基地中開展。黨史教育基地在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中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紅色文化論壇暨大別山精神研討會在金寨干...
劉漢征代表研究室向調研組介紹了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機構改革情況。一要從隊伍上高度重視機關黨建工作。做好機關黨建工作。...